了解一座城市,要先走进博物馆。
多年以后再次走进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博物院,最大的收获是见到五管瓶和汉代长乐未央砖的实物。第一次参观内蒙古博物院是在2009年,那时候博物院的四周还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除此以外别无它物。第一眼看到这座建筑,就被它的外观设计震撼了,非常喜欢这种把绿植装饰在建筑物外墙的设计。
内蒙古博物院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东街,原内蒙古博物馆作为1957年自治区成立10周年大庆的重点项目,是全区唯一的自治区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列入世界建筑史。2008年,内蒙古博物馆改称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主体建筑面积64000平方米,展览面积15000平方米,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内蒙古博物院外景




黄金覆面


绿釉凤首瓶





辽代陶范

白釉人首摩羯形提梁注壶





动物纹青铜饰牌

长乐未央汉砖


嵌贝青铜鹿镇



龙首青铜灶

匈奴王金冠 :战国时期,鹰高6.7厘米,冠带直径16.5-16.8厘米,重1211.7克,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这套金冠饰的主体造型为,一展翅的雄鹰,站立在一个狼羊咬斗纹的半球状体上,俯瞰着大地。额圈由三条半圆形金条榫铆插合而成,上有浮雕卧虎、卧式盘角羊和卧马造型,中间部分为绳索纹。是国内发现唯一的匈奴贵族金冠饰。



鸟形双系彩绘陶壶 :新石器时代,高36厘米,腹径32厘米、底径11厘米,赤峰市翁牛特旗大南沟墓葬出土。夹砂灰陶,鸟仰头张嘴,显示出嗷嗷待哺的形象,小河沿文化的典型器物。




人猪合葬复原 兴隆洼遗址


五管瓶是流行于两宋的一种瓶式,因瓶肩部各面分布着多圆形管而得名。在南北方窑址及五代以后墓中常出现这种多管造型的器具肩上竖立数个圆管的唇口瓶。关于此种器型的用途,有学者认为是烛台,也有称为插花的,其用途尚无统一说法。但在墓葬中作为“谷仓”用意,这样的解释较为合理。

五管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