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国际学术研讨活动成果丰硕

2024年4月12日,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国际学术研讨活动在河北博物院南区第一报告厅举办。本次研讨活动由河北博物院主办,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University of Erlangen-Nuremberg(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支持。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河北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University of Erlangen-Nuremberg、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15家单位的24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古代绘画史、鉴藏史及河北鉴藏家研究,报告了最新学术研究进展,开展交流研讨,取得丰硕成果。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国际学术研讨活动成果丰硕

在此次国际学术研讨活动开幕式上,河北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熊慧彪作了开幕致辞,介绍了河北博物院近年来在收藏、保管和展示人类文明和地域文化方面取得系列成绩,“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开展以来的盛况,并希望以此次展览和研讨活动为契机,在推动中国古代绘画史、鉴藏史研究,河北书画艺术与鉴藏研究,深入挖掘与阐释河北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研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绘画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文脉,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河北美术馆(河北画院)馆长张之军发表致辞,对此次国际学术研讨活动的举办表示祝贺。河北博物院副院长王然主持了此次国际研讨活动开幕式。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国际学术研讨活动成果丰硕

河北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熊慧彪致辞

本次研讨活动共分四场,各位专家学者均就各自研究领域,作出精彩报告。

第一场研讨活动由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书画部副主任汪亓主持,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余辉担任评议人。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高级研究员、荷兰籍中国艺术史学者和汉学家葛思康(Lennert Gesterkamp),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孔令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朱万章,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院长黄小峰分别汇报了有关中国古代绘画史相关问题最新研究成果。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国际学术研讨活动成果丰硕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余辉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国际学术研讨活动成果丰硕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书画部副主任 汪亓

第二场研讨活动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院长黄小峰主持,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孔令伟担任评议人。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颜晓军,广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藏品管理部副主任任文岭,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陈庆庆,故宫出版社编辑关键分别报告了自身研究进展。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国际学术研讨活动成果丰硕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 孔令伟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国际学术研讨活动成果丰硕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院长 黄小峰

第三场研讨活动由广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藏品管理部副主任任文岭主持,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朱万章担任评议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研究员陆蓓容、清华大学博士张伟、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助理策展主任龙德俊、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助理研究员车旭东汇报了各自领域的研究情况。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国际学术研讨活动成果丰硕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朱万章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国际学术研讨活动成果丰硕

广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

藏品管理部副主任 任文岭

第四场研讨活动由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高级研究员葛思康主持,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樊祎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陈波,首都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刘轶丹,广州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李子儒,河北博物院陈列展览部负责人、研究馆员王文丽针对中国绘画鉴藏史与河北鉴藏家等相关研究课题作了汇报,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缪哲担任本场研讨活动的评议人。

最后,缪哲教授为此次研讨活动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研讨活动是“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的首次国际研讨活动,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宋元明清时期的绘画与鉴藏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不仅为研究南北方的鉴藏谱系奠定了基础,也为下一步研究梁清标的书画递藏提供了重要支撑。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国际学术研讨活动成果丰硕

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高级研究员 葛思康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国际学术研讨活动成果丰硕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 缪哲

第一场

缺失画意:两幅画以及如何区分其原作和仿制品

葛思康(Lennert Gesterkamp),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高级研究员、荷兰籍中国艺术史学者和汉学家,荷兰莱顿大学毕业,专业为中国绘画史、中西艺术与文化交流和道教艺术史。

发言概述:通过分析两幅古画——南宋马远的《华灯侍宴图》、元黄公望的《天池石壁图》,进而阐述如何区分原作和其仿制品。通常用鉴定的方式可以区分原作和仿制品,比如分析印章、题跋和书法等。另外,通过两幅画的图像学(iconography)分析,也能发现一些明显的区别,可以暗示出伪造者有意无意地改变原作内容,没有明白原作的画意或象征意。用图像学分析原作画意,能够看出原作的结构和图像元素等方面本身遵循一定道理,从而解释画面内容。因为所处时代不同,仿作者不知道该画的原始环境,难免缺失原作的画意。

读文徵明的《真赏斋图》

孔令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主要从事艺术史学史、近现代中国美术史、金石文献等方面研究,对“图像与观念的不对称性”问题有长期的思考与关注。

发言概述:《真赏斋图》是明人书斋生活的缩影,所附《真赏斋铭》则对书斋中的古物价值、等级序列有清晰的描述,即文徵明所说的“古法书、图画、古金石刻及鼎彝器物”,古法书、图画是古人之“须眉面目”,可以直接感通历史,唤起观者的历史情感。至少在宋代,卷轴书画、三代鼎彝古物开始脱离文献、祥瑞等内涵,成为家国、祖先及家族荣耀的重要象征,北宋覆亡更加重了这层含义。需要指出,靖康之难是中国艺术收藏史中的一次浩劫,在艺术史研究中其重要意义一直未能得到充分伸展。江南人好古,恰是宋室南渡之后的遗风,其背后有极为深切的历史苦痛。以历史感、历史趣味为核心,我们或许可以对明人的鉴赏、收藏风习产生新的认知与判断。

形象变换与身份异同:高士奇肖像的塑造

朱万章,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从事明清以来书画鉴藏与美术史研究。

发言概述:在清代学术和书画鉴藏史上,高士奇均影响甚巨。与清代多数文人不同的是,高士奇刻意塑造了诸多不同的自我形象。这些形象,有隐士、扈从,也有村夫、学者,他们都是高士奇各个时期的人生写照。此外,《清代学者象传》中亦可见高士奇肖像,乃后世对其身份的形塑。高士奇的形象变换是其身份异同的表现,他在后世树立了以学者与书画鉴藏家为身份的主要形象,这种并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角色是其画像相对单一的主要因素,亦是同类学者和书画鉴藏家画像传播的缩影。在中国书画鉴藏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江村销夏录》是高士奇角色转换的结晶,是其在后世安身立命的附属产物。在时人与高士奇本人的形象塑造中,大抵可略窥清代早期书画鉴藏家的形象变换与心路历程。

在名画光晕之中:美术史中的《捣练图》

黄小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院长,主要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史、书画鉴藏史。

发言概述: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所藏传宋徽宗摹唐代张萱《捣练图》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名作,海内外诸多学者对此画进行了深入讨论,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反复思考。作为一件时代相对明确的北宋绘画,《捣练图》却在美术史中多被置于唐代篇章中来论述。回归历史语境,我们该如何来看待这件杰作?在已有学术研究基础上,经过对《捣练图》的流传过程和图像问题详细考察,纠正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对《捣练图》流传经过中“完颜景贤出售给冈仓天心”等记述的错误。《捣练图》与《婴戏图》均于1912年左右在琉璃厂尊古斋售于外国收藏者,分别于1912、1913年进入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

第二场

元人合笔陶九成竹居诗画卷探考

颜晓军,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从事中国古代书画与碑帖的鉴定与研究,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

发言概述:《元人合笔陶九成竹居诗画卷》有赵孟頫子赵雍篆书题写引首,有吴镇画山水,再画墨竹及草书诗文,并元人王冕、钱惟善、曹道振等十余家题跋。经张丑《清河书画舫》著录,并由嘉兴地区的收藏家陈昂收藏,并请朱彝尊题跋。后进入清宫,编著入《石渠宝笈三编》。经溥仪赏赐溥杰流出清宫,辗转入藏台北故宫。通过全面考察诸人与陶宗仪的交游,探讨了吴镇与赵氏、陶氏的关系,并对此卷的鉴藏环节加以补充考证。

图构名山——中国绘画中罗浮山形象的塑造与构建

任文岭,广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藏品管理部副主任,长期从事书画类文物征集与保管、展览策划与实施、鉴定与研究等相关工作。

发言概述:罗浮山是最早出现在中国绘画中的岭南名山,至晚在宋代时期已被画家所描摹。目前流传下来的罗浮山题材绘画主要有三类,一类是表现“葛洪移居”及其相关主题的作品,一类是由隋人赵师雄在罗浮山遇见梅花仙子的传说衍生而来的以罗浮代指梅花的作品,一类是表现罗浮山山林胜景的“实景山水”。在这三类作品中,罗浮山或虚或实,或隐或现,又或仅为代指,所起作用和意义不尽相同,但却一起塑造和构建了罗浮山在中国绘画中的多维形象,不仅在中国绘画及相关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于当下罗浮山文化形象的构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底明珠寄兴情——从金湜《葡萄图卷》谈起

陈庆庆,南开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专题展览、国内国际交流展策划与研究,馆藏文物整理研究等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书画鉴藏、明清文献。

发言概述:葡萄是中国传统花鸟画中的常见之物,它与梅、兰、竹、菊“四君子”一样,是文人精神追求和人格规范的艺术象征。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卷明代金湜所绘《葡萄图》,是画家仅见的葡萄题材画作,展现了其异于双钩严谨笔法之外的水墨写意之风,为明代文人写意花鸟画的精彩之作。此画不仅是“葡萄画”从“写实”到“写意”,成为文人墨戏重要题材的体现,也充分反映出在中国传统花鸟画发展的高峰时期,文人画家笔下的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强调笔墨情趣的抒发,崇尚寄兴写意的表达,成为画家情感的物化。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9日 上午11:59
下一篇 2024年4月20日 上午8:16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犯您的权益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