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洛阳市考古研究院汉魏研究室主任、研究馆员王咸秋:田野考古“追光者”

​劳动者之歌|洛阳市考古研究院汉魏研究室主任、研究馆员王咸秋:田野考古“追光者”

▲ 王咸秋在考古工地工作 受访者供图

荣获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洛阳市考古研究院汉魏研究室主任、研究馆员王咸秋从业20年来,始终坚守在考古一线,专注于洛阳地区古代帝王陵寝的发掘与研究,尤其是关于东汉帝陵、曹魏帝陵的工作成果,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他正以其严谨的专业精神和无私的奉献,默默书写着中华文明的探秘之旅。

偶遇考古,情定考古

“高中时代,我对考古并没什么认知,被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录取也是机缘巧合。”王咸秋回忆,他高考时考古还是一个很冷门很小众的学科,全国有考古专业的学校很少,甚至有的大学考古专业是隔一年招一次学生。

被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录取,让王咸秋与考古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4年的大学时光,他积极汲取知识,考古的热情犹如一颗种子在他心底生根发芽。

“考古有着独特的魅力。”王咸秋说,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对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进行观察和研究,进而去复原古代历史,是考古学的主要任务。他们常把考古工作比作“解读无字地书”。

王咸秋告诉记者,考古学一直强调要透物见人。在面对一处古代遗存的时候,遗迹的发掘揭露只是工作的第一步,考古工作者需要尽可能多地提取它的信息、尽可能地复原它的原始样貌,进而去思考当时在这里居住的人群是怎样生活的,显示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组织形态等。

“考古,就像是在跟古人对话。”王咸秋说,考古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的特殊性,可以让考古工作者跟历史建立一种奇妙的联系,在对每一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的时候,自己似乎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走进历史现场。

邙山脚下,揭开帝陵谜团

王咸秋称自己是一个充满热情和快乐的“寻宝人”。2003年从山东大学毕业后,王咸秋就来到洛阳从事田野考古工作。他参与了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新安汉函谷关遗址、洛阳东汉帝陵等项目的发掘与研究,他参与发掘的项目3次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

特别是洛阳邙山,见证了王咸秋在考古道路上的重要转折。位于洛阳城北的邙山,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古人认为这里有龙虎之气,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日积月累便形成了陵墓群遗址。邙山陵墓群2001年就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规划的编制需要考古来提供翔实的资料参考。

2004年至2007年,在邙山陵墓群的调查中,王咸秋带领团队跑遍360多个自然村,用脚步丈量了700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他们顶烈日、冒风雨,无数次攀爬土丘、访谈村民,只为揭示这片陵墓群的秘密。正是这样的艰辛付出,换来了对邙山陵墓群基本情况与帝王陵墓排列规律的精准把握。王咸秋对于帝王陵墓的发掘和研究,为实证中华文明的延续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填补了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中的一个缺环。

“王咸秋在考古现场就如同一名侦探,以他的专业素养和敏锐洞察力,总能在蛛丝马迹中捕捉到关键线索,带领我们一步步揭开历史的面纱。”他的一位同事说。

公共考古,照亮未来之路

作为一名优秀的考古工作者,王咸秋深知,考古成果的价值不仅在于学术研究,更在于对公众的普及与教育。

“只有把文化遗产介绍给大家,让社会大众更好感受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让文物‘活’起来。”王咸秋说,一线的考古工作者拥有丰富的专业积累,对长期专注的研究领域也非常了解,因此应当在考古的公共传播和科普教育方面承担更重要的角色。

王咸秋经常参与洛阳市考古研究院组织的公共考古活动,包括公益讲座、研学活动、进校园活动等。在讲座中,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介绍考古工作的过程和意义,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感悟。他的讲座深受听众喜爱,许多人在听过他的讲座后,对考古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讲座过程中王咸秋有时也会跟观众分享自己一线考古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很多当时认为是难以逾越的鸿沟,现在回想却是非常美好的记忆。”

对于未来,王咸秋满怀期待:“我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考古、热爱考古,共同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来。我也将继续坚守在考古一线,用我的专业知识与热情,为探寻中华文明贡献力量。”

(0)
上一篇 2024年4月29日 上午10:48
下一篇 2024年4月29日 上午10:58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犯您的权益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