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梅州,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处,这里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我非常喜欢梅州的客家传统建筑和民俗风情,以及这里丰富多彩的美食小吃。第二次来到梅州大埔,我再次打卡了当地的花萼楼。
在我国闽粤赣三省,分布着许多独具特色客家围屋,广东梅州至今保存着不少围龙屋,颇具特色,极具看点,花萼楼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的花萼楼,距大埔县城45公里,这座独特的客家围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0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客家传统民居分为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三大样式,客家围屋是最为常见、现存最多的一种。
客家围屋又叫围龙屋、客家围等,这种结合客家古朴遗风及南方地域文化的特色民居,是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之一。花萼楼作为典型的客家围屋,展现着客家祖先的智慧结晶。
坐落于山区的花萼楼,占据绝佳的风水,背靠虎形山,面向梅潭河,四周群山环抱,碧水环绕,去花萼楼交通不太方便,山路曲折路窄弯多坡度大,正因如此,去花萼楼游客不多,藏在深山鲜有人知。
花萼楼是圆楼式客家围屋,建筑坐西北向东南,用无人机从天上俯瞰,花萼楼犹如一个巨型天外飞碟坐落在山谷中,奇特的外形也使其蒙上一层神秘面纱。相传,花萼楼的主人是林姓的第五代上祖援宇公,在建花萼楼之前,援宇公家境清贫,衣不蔽体,常为避风遮雨而寄居在狮头山上的石洞里,主要靠担盐,挑石灰为生。
后来,援宇公积攒银两建造起这座土围楼,还把村里无房居住的乡邻都接到里面住,取名为花萼楼。“花萼楼”取义“花萼相辉”,源于《诗经》中的“常棣之华,萼不华华。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指家庭兄弟之情应同花与萼一样,相互包容扶持,寄托了林氏祖先期盼家庭和谐共处的愿望,又显现了客家人团结勤勉、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由此足见援宇公的良苦用心。
花萼楼只设一个大门,门框采用宽厚花岗岩石板做成,门板钉上坚厚铁皮,这是为了抵御外人侵扰而设计的。整座建筑结构独特,设计精巧,环形的圆楼象征着客家人团结圆满、平等包容的处世理念。
花萼楼高11.9米,墙体用生土夯筑而成,楼顶是木梁灰瓦。建筑共有三环,环环同心圆相套,共有210个房间。楼内有很大的圆形天井,地板用鹅卵石铺成,正中饰有古钱币图案,寓意全家人祈求丰衣足食。天井一侧有口古井,是日常防火和生活之用。
整座建筑布局合理、通风采光、冬暖夏凉,如今还住着几户林姓人家,大都是老人和小孩,给人有种人去楼空的寂寞悲凉感。花萼楼是广东土围楼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美、保存最完整的客家古民居建筑,堪称“世界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因其独特的构造,如今也成为当地的旅游景点,平时还有不少影视公司都曾来此取景拍戏。
#头条创作挑战赛# #弹指间行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