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明信片
追寻“长三厂”历史记忆
江阳:长三厂记忆
李长海(左二)、郭达(右一)、刘剑(左一)在阅读长三厂历史资料
“虽然说明信片的样式内容我们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但看到实物的感觉还是大不一样!”11月27日,63岁的郭达和“80后”刘剑一起来到了78岁的李长海家中。
就在几日前,李长海激动地拿到了刚刚印刷好的《长三厂记忆》明信片,明信片上的标志“333”就分别代表着“三线建设”“长三厂”以及这三位始创人员。而这套明信片从提出想法到拿到成品,经历了整整7个月。
谈及为何会想到制作这样的一套明信片,还得从李长海独特的“三线情怀”说起。
1966年,19岁的李长海同原北京起重机厂近100人乘坐绿皮火车到内江隆昌火车站,再转车到泸州,至此扎根酒城。
李长海说起自己的故事
“我到泸州的那一年,茜草这片都是荒地,长起厂也只盖了5个车间。”李长海回忆,当时的生活条件和北京相差几多,住宿楼都没有修好,他们只能铺草席,打地铺。泸州的夏天对于身为北方人的李长海来说实在难熬,“最热的时候,每天晚上都要起床冲凉三四次。”
面对这样的环境,李长海从未想过离开。“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李长海清晰地记得当年的口号。“当时国家处于困难时期,我想着,只有赶到西部来,赶到三线来,才能把工厂建起来,才能强大我们的祖国。”因着这样的信念,李长海在泸州一待就是57年。
“我所在的长起厂曾经很辉煌的!”李长海骄傲地笑了起来。1986年,长起厂研制成功QY125型125t全液压汽车起重机,使中国成为当时第五个能够自行设计生产百吨级以上液压汽车起重机的国家。
63岁的郭达是《长三厂记忆》明信片的另一位始创人员。他告诉记者,他是原三厂职工子弟,也是1966年从辽宁来到泸州茜草的,他的青春是在茜草“长三厂”度过的,对“长三厂”充满着乡愁般的情怀。这些年,“长三厂”的老建筑逐渐消失,郭达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怎样去留下第一代三线建设者的记忆,这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所以,当李长海找上他时,两人一拍即合,他不假思索地就答应了下来。
“当时是5月份,四川省三线建设研究会成立大会召开,在那后不久,李老师就找到了我,他知道我这里有很多关于‘长三厂’的物品。”因为怀旧,郭达成为了一名收藏爱好者,这一套明信片中,有不少照片是他的珍藏。
老照片变成明信片,还离不开一位“80后”——刘剑。刘剑是一名泸州历史文化爱好者,自2003年来到泸州之后,他就对泸州的酒文化、红色文化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为爱好,我认识了很多像李长海老师、郭达老师这样的三线建设者,也对他们的精神极为敬佩。”刘剑表示,他非常希望为泸州的三线建设宣传出一份力。
今年5月,在得知李长海和郭达有意做《长三厂记忆》明信片的想法后,刘剑立刻主动加入,负责起了明信片设计、印刷等后期工作。明信片封面上“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红底白字以及右下角的标志都是由刘剑设计制作的。“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能够帮助两位老师做出一套有着三线建设文化的明信片,我也感觉非常幸运。”刘剑说。
三人汇合,思想碰撞。从研究资料,到实地考察,再到照片选择,三个人常常聊到深夜十二点也不知疲倦。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让我们做出来了。”三人脸上有着掩不住的笑容。
“现在我们只做了100份,已经有很多人来问了,肯定会做更多。”刘剑说道。
但三人的三线记忆传承之路并不会就此止步。“接下来我们还有两个想法。”李长海眼中充满了期待。其一是将原来“长三厂”生产出的机器找到,运回茜草“1965三线记忆博物馆”;其二是制作出一个“三厂沙盘”,尽全力复原三厂全貌。
“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之下,能够留下‘三线记忆’,能够让更多人了解甚至爱上三线建设文化。”李长海说。